近来,山西省迎来了频繁的‘大风+寒潮’等恶劣天气,这无疑增加了电煤的需求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晋能控股电力集团展现出强大的应对能力。来自长治发电公司的数据,公司的煤场存煤量高达36万吨,这相当于双机运行超过20天的‘口粮’,为稳定电力供应提供了保障。 12月3日上午,晋控电力企业管理部的杨雷向记者详细的介绍了一套令人瞩目的‘物流在途监控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山西的煤炭运输路线被清晰地标示出来,颜色斑斓的线路和移动的点代表着正在运输的车辆。目前,正有344辆运煤车正源源不断地向各电厂的煤场集结。 自今年5月起,晋控旗下的11家火电企业为2000多辆运煤车加装了北斗定位系统,实时监控运输情况。毫无疑问,这一技术让煤炭的运输效率和透明度大幅度的提高。应用智能科技的还有晋控电力旗下的同华发电公司,这里的无人值守入厂煤采样现场,智能机械臂正在全自动抓取样本。每辆运煤车都配备了特别的‘身份证’,从入厂到称重、采样,到最终化验结果,所有的环节的数据都被自动纪录,这无疑为煤炭质量的检验提供了有力支持。 煤炭是火电企业的命脉,占企业经营成本的70%以上。为了逐步降低成本和提高准确率,晋控电力在同华发电公司试点推行的‘燃料采制化无人值守系统’项目成为了今年的重点推进项目。该项目采用了国内先进的技术,进行设备升级改造并建立了新的燃料管控中心。未来,这里将实现煤炭检测的过程无人化和智能化。 一个全自动化的项目意味着效率和准确率的双提升。一瓶瓶经过称重、破碎的样本将通过自动传送管道送入智能化验系统来进行分析,实时更新的数据将提升企业的燃料管理能力。这样一来,燃料成本将有望逐步降低,同时也提升了检测的准确率。 在蒲洲热电公司的煤场,班长马彦伟正在指挥推煤机进行燃煤掺配。他向记者展示了高热值煤和低热值煤的结合使用,从而控制燃料成本。他透露,这样的科学配煤掺烧,不仅提升了效率,也减少了污染。在技术的进步下,该公司的电动推煤机替代了柴油机,每年可节省300多万元的成本。 新能源的投入使用也在逐步改变着传统行业。晋控电力旗下的临汾热电公司和长治发电公司已将大宗物料运输中的柴油重卡更换为电动‘绿卡’,不仅明显降低了碳排放,还在运输成本和维护费用上展现出明显优势。根据统计,这两家公司年燃煤运输量分别达到近7.5万车次和14万车次,清洁能源运输后每年可减少3万多吨的碳排放。 智能化和绿色化原则已成为晋能控股电力集团发展的重要指引。近年来,该集团深入实践国家的双碳目标,将企业未来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通过高值化利用固废,如煤灰和脱硫石膏等,他们在多个单位建成了储量达到66万吨的粉煤灰储罐,实现‘冬储夏用’,杂物也能变成资源,实际做到节能环保,变废为宝。 晋能控股电力集团以智慧和低碳的战略引导着山西省火电企业的未来。无论是智能化的煤炭物流监控,还是无人化的燃料管理系统,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火电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在保证电力供应的同时,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山西省在绿色经济转型中一颗闪亮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