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苏联和纳粹德国两个政权在世界上都有着极其强大的国家力量,而且都带有一层非常神秘而遥远的色彩。1941年苏德战场的开辟极大的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我们今天将好好对比一下1941年东线战场刚刚开辟之时,苏联和德国整体实力的整体比较。
• 德国:德国本土有6600万人口,加上苏台德区300万、奥地利700万,以及散布在萨尔、阿尔萨斯和波兰等国的日耳曼人约500万,合计约8100万人口。
• 苏联:在1936年已初步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1940年底,苏联年发电量达486亿千瓦时,煤1.66亿吨,石油3110万吨,生铁1490万吨,钢1830万吨,钢材1310万吨,在战争爆发后迅速转移了上千家企业,一千多万生产人员,保存了有生力量,为后期的反攻打下坚实基础。
• 德国:1939年德国的工业产值约为250亿美元,德国的钢铁、机械制造等基础工业很强大,在发起战争前,德国的军队已经装备了大量的现代化武器,其工业和军备强大,依赖精密制造和高质量装备。
• 军队人数:苏联军队总数为537.3万人,其中陆军和防空军为455.3万人,空军47.6万人,海军34.4万人。
德国方面为东线个独立旅,陆军兵力约330万人,空军和海军也分别投入了120万人和10万人,参战兵力占德国作战军队总人数的77%,此外,德国的仆从国还派出了29个师和16个旅,共计90万人。
• 武器装备:苏联总共拥有6.7万门火炮和迫击炮,全国拥有坦克25000辆,其中半数部署在西部地区,飞机数量在10743架左右。德国投入对苏作战的陆军部队拥有44060门火炮迫击炮,坦克、强击火炮(自行火炮)4578辆,飞机4795架左右。
• 军事素质:德国军队在战争初期展现出较高的军事素质和战斗经验,其军官团训练有素,士兵作战经验比较丰富,并且在之前的战争中积累了闪电战等先进的战术思想和作战方法。而苏联军队在战前经历了大清洗运动,大批军官被撤职或处决,导致军队高层出现真空,指挥系统受到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影响,同时士兵的训练水平和作战经验参差不齐。
在1941年苏德开打之前大多数人都是直观感觉德国军事实力优于苏联的,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做以下比较分析
相对于军队规模来说 苏联账面数据,在战争爆发前军队总兵力约500万左右,拥有庞大的预备役力量,有能力进行大规模动员扩充军队,可是因为苏联德国一同瓜分波兰以后,两国直接接壤,导致战争的爆发可能性急剧上升,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并无任何作为,他心里也是很清楚,经过了好多年的大清洗破坏下,苏联内部急剧空虚,在苏联并不是都是嘿斯大林的人,图哈切夫斯基就在36年提议苏联要尽快做好对抗德国的防守态势,只不过在37年死于大清洗而已,因此在1939年开始苏联大举扩军备战,截止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已经拓展到1400万预备役部队
相对于德国方面国防军和党卫军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约300 - 320万,加上仆从国军队,规模也很可观,但总体数量上少于苏联,预备役人员不足苏联的一半不足600万人。
相对于军事装备来说苏联方面开战初期一般装备的是T26,这种完全抵抗不住德国的钢铁洪流,41年阶段只在部分战场装备T34,到了中期才大规模装备T34坦克,虽然说当时苏联全年拥有23000辆左右的坦克,主要是T26。T34和kv系列都没大规模装备
在41年苏德开打之时,德国主要装备3型和4型坦克,这两款助战坦克是明显优于T26的,而且是大规模装备,总数约3350辆左右
空军方面呢苏联空军大概有20000架飞机,主战飞机约一半左右但是主要还是一些老式的飞机,以至于空军不如德国
德国方面呢德国空军有差不多4500架飞机左右,但是德国的战斗机都是比较先进的,如梅塞施密特Bf - 109战斗机,它具有较高的飞行速度和机动性,在空战初期占据优势。还有容克Ju - 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这种飞机在对地攻击尤其是在波兰和法国战役中表现出色,给敌方地面部队造成巨大压力。
苏联在41年开打之前因为经过惨无人道的大清洗,军事指挥系统已经面临崩溃的边缘,虽然有图哈切夫斯基提出来的大纵深理论但是当时并没有被斯大林采纳,39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军但是也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成熟的军事指挥系统。
德国采用闪电战战术,通过集中装甲部队、摩托化步兵和空军协同作战,迅速突破敌方防线,打乱敌军部署。德国军队指挥体系较为灵活高效,将领经验比较丰富,而且经过多次大战的磨合,官兵都富有经验。
1941年苏德正式交战,战争明面上是军事实力的竞争,背后是交战双方是总体实力的全面竞争,也可以增加成本的能力和资源调配的能力竞争,军事作战对经济实力的依靠是最明显的,对于1941年苏德双方的具体经济实力到底是如何呢?
在工业方面 德国到1941年拥有169.4万台金属切削机床,当年生产了12.6万台新机床;苏联战前拥有超过71万台金属切削机床,1940年机床产量为58734台,1941年因战争东部沦陷损失11万台。德国工业基础更为雄厚,1941-1945年期间生产钢铁量远超苏联,仅从1941年来看,钢铁产量优势也明显。苏联于1940年物资总产值大约是40亿卢布,1941年上半年则增至76亿卢布,41年苏联钢产量大概是1450万吨,东部地区所发电总量大约是129亿度,石油产量是380万吨,德国钢产量大致在3180-3200万吨,但是不含占领区的钢铁总产量大概是2100万吨,德国41年发电总量约为700亿度,是苏联的六倍左右。石油在1940年德国储备一度冲到500万吨,可是41年底不足80万吨。
在农业方面苏联虽为农业大国,但农业光能资源总体不足,大部分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无霜期短,4/5地区年降水量低于500毫米;相比之下,德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
苏联1940年粮食产量3830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492.5公斤;德国虽没有同年直接可比数据,但从其工业国特征及对农产品需求依赖进口等情况去看,在粮食总量上苏联有一定优势,但在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德国可能更具优势。
德国在战争前期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可以从占领国得到大量的资源,除石油外,并不缺乏工业资源;苏联煤、铜、铝的产量都很低,苏联产煤约1.42亿吨,德国产煤总数约是苏联的三倍约为4亿吨
苏联在开战后迅速将1523座工厂企业向东转移,其中1360座为军工企业,在迁移中坚持生产;德国在1941年还未充分重视军工生产,仍保持较高民用消费。
苏联规定军工生产标准工时为14小时,且要求工人义务加班1-3小时,取消假期;德国1942年90%的军工厂执行一班制,工人周平均劳动时间最高为49.5小时,平均每天7小时左右经过综合比对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之前德国经济方面是远胜苏联的。
德国的战争潜力没有全部动员起来,由于容克的存在,顶多动员了60%,如果像日本那样全员战时状态,苏联就顶不住了,即使这样,假如没有英美的武器支援,苏联也会顶不住。
实际上苏联是二战的发起国 苏芬战争和东线进攻波兰完完全全就是侵略战争,结果因为分赃原因遭到德国进攻,阴差阳错成了被入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