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消息仅仅在移动内部做了一个信息通报,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变化即将带来多大的价值。
随着国人钱包越来越鼓,全球化交往慢慢的变多,出国出境旅游以及参加国际会议,已经越来越成为家常便饭。国际及港澳台自动漫游业务(以下简称国际漫游)也早就不是一个冷僻的事儿了。
但在上个世纪,GSM刚刚在中国开通的时候,国际漫游还是个鲜为人知的新业务,而国际漫游的运营规则,也是从那时一直延续下来的。
最初开通国际漫游的,是GSM的话音业务。根据国际标准,国际漫游用户在拜访地开机时发起位置更新,通信网络自动寻址到归属地的HLR(归属位置寄存器)确认用户身份。若用户是有效用户,那么这个用户就可以打电话了。
打电话的行为发生在拜访地,由拜访地的MSC(移动交换中心)直接发起呼叫和组织接续,和归属地无关了。
举个例子:一位北京移动的用户漫游到了巴黎,在巴黎开机后,法国的运营商会到北京移动的HLR确认用户身份,如果确定这个用户具备国际漫游资格,那法国的运营商就会为这个用户更好的提供服务。而且用户在巴黎打电话的业务流程和接续方式,和法国自己用户在巴黎打电话完全一样。
电话打通只是业务运营的开始。由于中国移动采取属地运营的模式,因此就需要将话单送达到各省公司,由省公司完成批价处理和合账缴费。漫游话单是在法国产生,用户却是在北京交费,这就需要漫游结算体系。
法国的运营商采集用户的漫游话单,来加工处理,然后发送到中国移动的漫游结算中心,再由结算中心把话单转给北京移动。然后北京移动拿着话单向用户去收钱,同时根据话单里的金额将相关联的费用通过总部结算给法国运营商。
这个过程里,海外运营商负责给话单+要钱;漫游结算中心负责话单的中转和结算资金的传递;省公司任务最重,需要负责接受话单、计费、收费,再把钱转给漫游结算中心。
近二十年来,虽然移动通信技术和业务不断演进和变化,国际漫游也从最初的话音业务逐渐拓展开来,但由于国际运营商之间的结算规则没发生大的调整,因此这套上个世纪建立起来的漫游结算体系,始终没变化。
运营商国际漫游结算的整体规则和框架没有变化,那么这些年来,进步和变化都在哪里了呢?
以前,用户的国际漫游费是基于海外运营商的结算价格,不仅价格高低取决于海外运营商的报价,而且一个国家一个价格,不仅用户晕头转向,甚至运营商自己的客服也必须查表才能搞明白。
后来,中国移动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将国际漫游的线元,国际漫游的流量资费改为每3兆3/6/9元和30/60/90元包天不限流量,每个国家漫游资费都在有限的区间里。这下子,资费就好记了。
与话音业务需要等待漫游话单回来,才知道用户有哪些行为不同,对于流量业务来说,网络组织发生了质变:用户上网的行为,要回到国内的GGSN/PGW才进到互联网里(参见《为什么扎克伯格能在发Facebook?》),因此,在国内的网元上,就有了国际漫游的流量信息。
几年前,我们做过一次国际漫游流量业务的结算流程的优化,将话单采集点从海外结算文件迁移至国内网元。用简单的话说,就是不再等海外的话单,而是直接采集话单下发省公司。这个优化使国际漫游流量话单的传送时延从数周压缩到数小时,大幅度的提升了省公司欠费风险控制能力,降低了不少坏账损失。
背靠中国移动的海量客户规模,作为全球最大市值的运营商,国际公司通过谈判不断降低漫游资费,为下调国际漫游资费创造了空间。
中国移动国际公司并不甘心只做漫游业务,曾经积极走互联网拓展的路。还有人记得当年的JEGO么?这个业务创新性很强,试图打擦边球,可惜终究是被判为越界,但沿着互联网的思路继续拓展国际业务的火焰却没有熄灭。
在2G时代,中国移动的两级体系大放异彩:省公司各自为战,根据属地特性百花齐放;总部作为枢纽,开展漫游业务和其他全网业务的运营组织。
对于长期开展属地运营的中国移动来说,这个转身好难。业务标准化的问题,对业务和收入的影响是,谁是集中运营的实体,由谁来承担相应的责任。中国移动这么大的体量,还真不太敢动真格的。
蓦然回首,我们得知国际业务完全具备这些条件:经过几年的调整,国际漫游出访业务的标准化程度非常高,省公司很少再有涉及国际漫游业务的本地套餐或产品;中国移动深圳公司长期负责国际漫游业务的话单采集和结算工作,运营经验比较丰富;而国际漫游业务是规模相对不大的业务,却受各方冲击比较大的业务,如不尽快改革调整,恐怕就会被各种当地卡/互联网卡等灭了。
客观来说,这一个项目技术门槛并不高,而且又有非常好的基础,所以实施难度不大;但对于省公司来说,仍有必要进行改造配合。
好在,这是最后一次配合——此次改造之后,再进行国际漫游资费的调整,就不再需要省公司改造了。
虽然集中计费平台是针对国际漫游出访业务而建,但之后能做的事情可不止这一点。这样的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将给国际公司的运营打开一片新空间。
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国际漫游资费变更的实施周期快速缩短。所有的国际漫游出访计费全部由计费平台负责,真正的完成了全国集中。因此,只需要在这一个点上进行改动,全网即可上线个月的上线周期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因此,国际公司可以基于这样的平台开展产品创新,无论是某个方向的降价,或是某几个国家的组合,或是大包多天这样的产品,都能够迅速上线、快速试错、快速调整。高效运营就得到了保障。
眼前的一个案例,就是刚刚推出的,一带一路64个方向的新漫游资费,从业务部门批复到业务上线只用了一周时间,而且是全网快速、完整、准时配置完成,集中节点的威力显现出来了。
前面介绍过,中国移动传统上都是属地化运营。虽然成立了众多专业公司,但面向的客户仍是由省公司负责。
这就决定了:每一个专业公司的创新,都需要通过省级支撑系统来实现;每一个全网性业务的变化,也都需要省级支撑系统的配合。
它可以面对中国移动之外的海外客户——既然能为中国移动的客户提供这些服务,为什么不能为其他运营商的国际漫游客户提供同样的业务呢?
既然借助中国移动的客户规模,拿到了比较好的漫游结算价,为什么不能把这样的价格销售给其他运营商的漫游客户呢?
漫游集中计费平台一方面整合了31省的部分业务和资源,同时也是国际公司的专用支撑系统,可以为国际公司做定制化开发。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国际公司有望真正成为一家真正的独立的专业公司,走出移动,走出国门。
我一直认为,IT支撑平台是运营商承前启后的腰,是运营的载体。系统的架构、能力、流程,需要和业务、组织、商业模式相匹配。
我们有很多类似的业务和产品,虽然不断推陈出新,但核心流程和规则并没有变过。
而系统和流程,经年累月地运转,中间转过很多人,谁也不知道当初的规则为什么这么定,也想不到要不要优化、怎么调整。
如果有这份心思,审视既定的流程和业务,主动做出优化调整方案,那么很多不可能完成目标也能实现。